
7月11日北京电 由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特别咨商地位机构-北京青爱教育基金会与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联合举办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人类母爱大学:一种基于全球美好未来的中国式教育创新”国际交流会在北京举行。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理事、北京青爱教育基金会理事长张银俊,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副院长王四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教育官员于滨,北京青爱教育基金会名誉理事长、山东大学跨文明对话研究中心副主任高述群,中国农垦集团原副总经理、长期驻非洲工作代表管善远,北京青爱教育基金会理事、长期从事国际贸易代表金丽洁,土耳其青年代表雅武兹·图尔古特·乌鲁索伊,北京青爱教育基金会国际部部长王长昆等出席。交流会由高述群主持。7月9日,高述群代表张银俊理事长走访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院长李怀亮、副院长王四新等热情接待。本次会议是应北京青爱教育基金会邀请共同举办的一次国际性交流会议。

张银俊理事长首先介绍了她领导创建中国青少年艾滋病防治教育工程和家国传承——母爱教育创新建设工程二十年来走过的历程,并着重介绍了北京青爱教育基金会发起创建人类母爱大学的初心与使命。王四新副院长介绍了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于2019年创建以来所开展的主要工作情况,以及全国设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机构的情况,着重传达了今年1月2日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外交部部长王毅在外交学院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中心揭牌仪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李怀亮院长对这次会议与未来合作的期待。于滨介绍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围绕在中国及东亚地区开展非遗与社区教育等方面的情况。管善远介绍了他在非洲工作18年的体会以及对北京青爱教育基金会领导创建人类母爱大学的期望。金丽洁介绍了她多年从事医药领域国际贸易的情况,尤其是与土耳其方面合作的情况。雅武兹·图尔古特·乌鲁索伊介绍了他们与德国方面开展教育合作以及希望与北京青爱教育基金会开展人类母爱教育合作的愿望。交流会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美好社会、创建人类母爱大学、立足全球美好未来探索中国式教育创新等方面取得重要共识。
于滨在交流中表示,这一倡议展现了东方智慧对全球教育治理的启示——将“天下观”与“母爱情感纽带”转化为教育创新,恰逢其时。教科文组织期待在它完善布局后能成为《全球教育契约》的重要实践载体,以进一步推动全球教育公平、包容与高质量发展,尤其着重强调教育对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促进全球各国教育体系协同创新的重要意义。于滨充分肯定了北京青爱教育基金会提出并致力于创建人类母爱大学的意义,指出“母爱”是全人类的共有情感,人类母爱大学的创新性在于将情感教育纳入教育框架,呼应了教科文组织《未来教育报告》(2021)中提出的“重新定义人类联结”的倡议,弥补了传统教育中情感维度与性别视角的不足。未来有机会可参与纳入“教育2030”框架下的最佳实践案例库。为体现文化适应性、全球化与去政治化,可充分吸纳各国优秀思想,如非洲Ubuntu哲学、拉丁美洲美好生活(Buen Vivir)等多元智慧,形成更具包容性的模式。“社区教育”一直是教科文组织关注的重点,用人类母爱教育温暖城乡社区,用社区人才培养提升全球社区治理水平,这是中国式教育创新对全人类的重要贡献,前景会非常美好。
张银俊特别诠释了人类母爱大学的价值意义。她指出,人类母爱,这是一个专有名词,其中暗含“对其他生物”的爱的含义。这非常符合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地球生物多样性命运共同体的现代思想与理念。强调“人类母爱”是强调“人类”爱与善行为的主体意义。人类母爱大学,有一个“人类母爱”“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的含义。这契合中国原典《大学》的人文理想精神。所以人类母爱大学的“大学”是一个双关语,是一个浸润中国化人文精神、追求全球化人文理想的全球教育契约式“大学之道”。因而,通过致力于为全球城乡社区(其中包括母爱书院)培养专门职业人才而致力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美好社会,这是我们确立的人类母爱大学崇高而持久的奋斗目标。
高述群在交流中提出,站在跨文化、跨文明交流的高度,人类母爱大学突出强调了如下几点:一是母亲与母爱在构建人类未来美好社会中的主体价值意义。历史上,特别是工业化以来,人类与地球上的多样性生命构成了一个对立、搏杀的紧张关系,这成为今天人类与多样性生物之间紧张关系的根源。造成这种生态破坏、环境破坏、人与人、人与自然对立关系的重要渊薮是人类母亲、人类母爱的缺位与缺失。二是致力于家庭建设与社区治理,致力于对普通人的情感与技能教育,这契合联合国教育契约、联合国子孙后代宣言的精神。联合国是一个国家政府间的国际组织,但普通人更需要有在国际社会发言的机会,人类母爱大学或许会成为以母亲为教育主体、以母爱为教育核心新的全球性的教育创新实践。三是在这个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时代,立足中国、面向全球创建人类母爱大学,从全世界社会底层实现教育创新与教育革命,这是一场人类文明进步发展宏大叙事的开端,而叙事的主体场域可能是美丽富饶的富春江流域。
王四新听了来自土耳其青年代表的发言后,特别对在土耳其设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机构,促进在土耳其和亚欧大陆发展人类母爱教育寄予厚望,指出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已在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合作组织,未来希望受邀进入土耳其开展合作交流工作。他表示,人类母爱大学如果能在土耳其优先发展起来将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他愿与北京青爱教育基金会一起尽快去土耳其考察学习。
王长昆在发言中表示,我刚来青爱基金会时间不长,在听取各位同仁的深入讨论中,我对“人类母爱大学”这一命题有了全新的理解。无容讳言,我们已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大学来讨论大学的建设,而是思考:我们究竟是在建立一所大学,还是在搭建一个汇聚智慧、赋能社会的大脑?目前,母爱书院有219家分布在中国与印尼等地,每一家都有独立的编号、院长以及丰富的活动和培训体系,且正在实现大学所承载的核心功能——知识传播、职业培训、社区服务,并且具备了灵活扩展、分支生长的天然优势。母爱书院的招生对象来自基层,由社区推举,他们本身就是社区治理的重要力量。通过母爱书院的学习,他们不仅提升了专业能力,还能继续服务于本地社区,实现学以致用、反哺社会。这一正在创建的母爱教育体系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扎根于民间、服务于民间的闭环模式。这种模式打破了地域和学历的限制,让公益和职业发展紧密结合,真正实现了“从民间来,到民间去”的良性循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更愿意将母爱书院视为一个“人类母爱大脑”——它不仅仅是知识的集散地,更是社区智慧的汇聚点、社会治理的创新源泉。每一位学员、每一个分院,都是这个大脑的神经元,共同构建起一张覆盖广泛、充满活力的社会支持网络。而这正是我们所追求的教育创新与社会创新的终极目标。
张银俊最后表示,北京青爱教育基金会盼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和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加强对人类母爱大学中国式教育创新实践的支持与指导,希望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理念,遵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教育契约》、《教育2030行动框架》及《高等教育资格认定全球公约》等精神,在中国及全球南方国家选点进行社区母爱教育创新实验。

交流会期间,张银俊代表北京青爱教育基金会向土耳其青年代表雅武兹·图尔古特·乌鲁索(Yavuz Turgut Ulusoy)颁发了“青爱工程国际爱心大使”证书。

据悉,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成立于2019年,是中国首家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主题的高等学术研究机构。研究院致力于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论创新与国际传播,聚焦全球治理、国际传播、文化交流等领域,积极开展学术研究、智库咨询和国际交流合作,已在全球20多个国家设有合作中心,成为中国对外交流与国际合作的重要学术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