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 财讯 企业 消费 科技 行业 商讯 滚动

起底教培业违规引流产业链:假公益,真卖课?

来源:时代周报 2022-12-16 11:53:42

以“公益讲座”之名的推销课,是如何进入学校的?

2022年11月26日,山东平度市的家长李乐(化名)在儿子所在的初中班级群里看到了班主任发布的通知。该通知要求学生家长当天晚上7时在线观看《立德树人立志成才》的主题直播课程,家长需在直播间签到,通知还附上相关链接。

当晚,李乐和儿子点开直播链接收听讲座。直播1小时后,一名自称“教育专家”的讲师便开始推销在线辅导课程。课程涵盖幼儿、中小学到高中的各个阶段,价格39元至49元不等。在线观看直播的人数超过6万人,不少家长留言称已报名购买。时代周报记者点击李乐提供的推销链接,课程已下架,店铺已无产品在售。

李乐询问身边亲友,发现许多平度的幼儿园、中小学和高中都收到了相关通知。李乐有些困惑:“为什么观看的公益讲座最后会变成卖课的推销广告?”

类似事件屡见不鲜。不少家长、学生在社交媒体发帖称,在线公益讲座往往最后都变成直播卖课,推销课程不乏高途、作业帮等知名培训机构的低价课程。

时代周报记者梳理发现,仅2022年下半年,就有包括广州、厦门、山东平度、江西瑞昌、江苏吴江、四川都江堰、福建莆田等多地发生类似事件。企业往往自称“文化局”等部门工作人员,以假冒公文要求学校转发相关通知到家长群。通知会要求家长收看直播课程,这些课程大多冠以“家庭教育”、“安全教育”、“反霸凌讲座”之名。直播开始后不久,讲师便会推销低价课程。

以“公益讲座”之名,行“卖课”之实,类似事件为何频频上演?

从业者称“只是在打擦边球”

时代周报记者了解到,这一低价引流的方式在教培行业早已成风。部分教培企业通过将引流分包给具有“入校资源”的企业,以极低成本获得大批低价课用户,进而将其转化为正价课用户,其获客成本远低于正常渠道。

在部分渠道投放及合作网站上,高途、作业帮、网易有道等多家头部培训机构均在寻找“进校”、“直播”、“讲座”的资源渠道。一名认证为“高途课堂商务经理”的人士在网站发文称,将提供百万元级别的预算费用,寻找小学、初中、高中免费公益讲座的渠道。另一家名为“艾曼”的培训机构则表示,可以提供百万预算,寻找有“高中入校公益讲座渠道”的企业,售卖的产品为19元的学科类小课包。

起底教培业违规引流产业链:假公益,真卖课?

图源:网站截图

刘光(化名)曾在某头部教培机构从事相关投放工作。10月12日,刘光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业内通过入校做公益讲座引流已较为常见,“头部在线教育公司几乎都做过这类引流,业内人士多半认为这是一种’打擦边球’行为。”

通过寻找渠道商进行分包引流,教培机构巧妙实现了风险分割。刘光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实际是把卖收费性课程的风险转移到了讲座这块。在讲座里只要不虚假宣传,基本就不会有啥问题,模式已经非常成熟。”

在这类“讲座”中,“讲师”往往推销的都是价格不贵、覆盖人群较广的低价体验课程,体验周期约为1-2周。渠道商则通过购买量和正价课转化率获得相应佣金。

一名自称为某教培机构的工作人员发给时代周报记者的材料显示,目前主要推广的产品为旗下36元双周体验小课包。渠道商的佣金与该小课包的销量及续报率挂钩。若有300个用户购买该产品,其中有10%的用户续报正价课产品,则渠道商获得的佣金为7.8万元。

刘光告诉时代周报记者,此前他所在机构主推的18元小课包(低价课)的购买率约为10%-20%。其中,5%-12%的家长选择续费购买正价课程。这意味着在一场有5万人的讲座中,约250-1200人会购买正价课产品。

江西舒城的高中生李月(化名)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他在2021年6月收到过班主任通知,当天晚上家长要收听家庭教育公益讲座,但实际却是高途课堂的推广课程。“我跟爸妈说这是广告,没必要买,但他们觉得这是学校和老师推荐的,还是给我报名了。”李月说。

起底教培业违规引流产业链:假公益,真卖课?

图源:采访对象供图

多地教育部门打假“公益讲座”

对投放低价课引流的教培机构和渠道商而言,如何“搞定”中小学的相关负责人,让他们帮忙将“讲座通知”转发给家长,都是最为关键的环节。为此,渠道商假冒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向学校要求全体家长收看“公益讲座”。学校和教育部门均深受其害。

2022年3月,荆州市公安县家长投诉称,收到了“公安县教育局关工委”的通知,要求收看公益家庭教育直播,“搞到一半开始卖课,让学生家长听课然后买课”,对此,公安县教育回应称将进行核查,“此事教育局闻所未闻”。

有部分渠道商甚至伪造公章公文。2022年4月,贵阳市教育局发布声明称,近期有不明身份者冒充政府工作人员,抠图伪造教育局公章,持假公文进校,以要求家长及学生收看“家庭教育线上课堂”为由行骗。贵阳市教育局称已报警处理。

11月29日,贵阳教育局再度发文称,有不明身份者冒充贵阳市教育局关工委工作人员,散播《关于本学期开展“立德树人家校共育”,公益线上宣讲活动方案》及直播二维码,要求各校(园)班主任、家长及学生收看。“我局未开展线上公益父母课堂相关活动,该文件中所提内容与贵阳市教育局关工委无关,更不会向家长及学生直播授课。对于此违法行为,我局将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贵阳市教育局称。

起底教培业违规引流产业链:假公益,真卖课?

图源:贵阳市教育局

“问政江西”显示,2022年10月,家长向江西瑞昌教育局投诉称,学校下发的家庭教育讲座涉嫌为“鲸蚪网校”带货。瑞昌市教育局回应称,系团市委的干部在收到公益课程的推广后下发至各学校。教育局强调,由于所听报告会为直播,相关老师在收到通知后,无法事先对讲座实际内容进行审核把关;未发现老师、学校与这家企业之间存在任何利益往来。

时代周报记者梳理发现,仅2022年,包括湖北荆州、安徽六安、广东韶关、福建厦门、甘肃兰州、广西南宁在内的多地教育部门均曾打假过类似行为。

对引流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违规操作,作为利益既得方的教培机构则保持着隐秘的默许态度。

刘光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在他与渠道商进行洽谈的时候,都会说明“你是怎么搞定学校的,我们不管,我们只管结算部分”,“这类讲座大部分是打着家庭教育、感恩教育之类的旗号,如果能‘搞定’教育局最好。如果搞不定,把中学小学都跑一遍,把校长‘搞定’也可以。你跟校长怎么谈的,这个就跟我们没关系了。”

为获取相关部门信任,这些渠道方经常伪造身份,常借“家校共育协会”、“教育研究中心”等名义。在某渠道网站上,甚至将“教体局及进校渠道”进行公开叫卖。一家名为“传国文教育”的公司称,公司可提供全国教育系统四分之一的官方资源,以及教体局、公办民办学校、中小学、幼儿园一把手的渠道。

这些游走在边缘的渠道商往往行动隐秘,在售卖课程的直播结束后便将相关链接和店铺下架,几乎没有痕迹,监管部门难以事后追查。而作为投放方的教培机构则与渠道方“风险分割”,也未遭受实际损失。目前,时代周报记者尚未检索到前述教培机构因“违规进校园”而遭受处罚的案例。

此前,多地教育监管部门已出台相关政策,规范各类“进校园”活动。2022年10月,四川省巴中市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统筹管理,审核认定各级各类“进校园”活动。未经审核认定一律禁止对学校布置开展“进校园”活动。2022年11月,辽宁盘锦发布通知称,各类“进校园”活动统一归口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管理,统筹安排爱国主义、卫生健康、法治教育等面向中小学生开展的教育宣传活动。

  责任编辑:卢其龙 CN070

精彩推荐